日期:2025-07-08 12:11:33
健康长寿,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矢志不渝的追求,养生话题也因此热度不减,而中医养生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。在众多中药材里,有一味备受孙思邈、李时珍等医家推崇,认为其具有延缓衰老之效的中药。它洁白似玉,颜值颇高,不仅善于清肺止咳,而且虚实病症皆适用,还能从根源上除痰、降糖、通便。
这味神奇的中药便是天冬,原名天门冬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功同麦门冬,故曰天门冬。”历代本草专著均以“天门冬”为其名,在1995年版《药典》中简写为#中药#天冬,此后便以“天冬”为正名。
天冬在中医中药领域应用广泛,历代典籍中皆有其身影,其中有两个故事尤为值得一叙。在《列仙传》中记载:“赤须子食天门冬,齿落更生,细发复出。”孙思邈所著《千金方》中也有记载:“蒯道人近200岁,常告皇隆云:但取天门冬,去心皮,切,干之,酒服方寸匕,日三,令人不老,补中益气。”
古时书写多用竹简,成本高昂,孙思邈断不会随意落笔。不过,现代人分析认为,此类记载或许存在某些地方对年龄计数与当今不同的情况,亦或纯属古人对长寿的美好期许。大家不妨将之当作故事,了解一下天冬延缓衰老的功用即可。
然而,以天冬延缓衰老并非空穴来风。在诸多著名典籍中,均有天冬的应用记载。例如《普济方》中的“驻颜延年方”;《圣济总录》中的 “灵仙丹”;《太平圣惠方》中的“延年不老散”;《千金方》中的“辟谷延年千岁方”;《本草纲目》中以天冬酿酒的方法等。
熟知中医文化的朋友想必清楚,这几本典籍皆是中医文化中的经典之作,极具威望。接下来,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天冬适合哪些人使用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。
一、天冬清肺止咳
天冬五味属“甘、苦”,四气属寒,具有养阴润燥之效,适用于燥热、肺肾之阴不足、肺热等因素引发的咳嗽,且有祛痰功效。历代本草均有相关记载,中医文化中素有“肺为储痰之器,脾为生痰之源,肾为生痰之本”的说法。
因此,“痰之标载脾,痰之本在肾”。正如《本草蒙筌》中明确指出:“半夏能治痰之标,不能治痰之本;则天门冬能治痰之本,不能治痰之标。”由此可见,天冬虽不能直接祛除已有之痰,但能从根源上阻止痰的生成。
了解了天冬的特点,我们再来看其具体用法。天冬清肺热、润肺燥,适用于肺有燥热的亚健康状态,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。症状较轻者,可单用天冬,或与麦冬配伍;症状稍重者,则需与知母、贝母、瓜蒌一同清肺化痰润燥。
天冬的另一特点是滋养肺肾之阴,且能清肺降火,适用于阴虚与阴虚有热的咳嗽。阴虚咳嗽者,常伴有消瘦、夜间出虚汗等症状,可用天冬与熟地配伍,症状严重者可与麦冬、生地、百部、阿胶配伍;咳嗽日久且属阴虚有热者,可用天冬、冬瓜仁、麦冬、桑白皮同用。
天冬清肺降火之力尤为突出,肺热咳嗽时常被用到。可与天冬、麦冬、紫菀、款冬花一同用于养生;伴有气喘者,可用天冬与桑白皮、知母一同清肺化痰止咳;伴有喘咳且痰黄稠者,可用天冬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石膏、瓜蒌、浙贝母。
二、天冬养阴生津
天冬不仅能清肺,还能滋阴生津清热,适用于感热之后热邪已去但津液耗伤的亚健康状态,表现为咽燥口干、经常口渴、舌苔发红。此时可单用天冬,也可将天冬与麦冬合用。
热邪不仅耗损津液,还容易耗气伤阴。热去之后气阴不足,会出现口渴、咽干、气短、容易疲乏等症状,可用天冬、人参、干地黄一起益气养阴。
三、天冬降糖
古时并无检验设备,自然没有血糖的概念,但中医前辈以“消渴”来命名此类病症。消渴多属阴虚,且分为多个类型。天冬甘寒滋阴生津、苦寒清热降火,故适用于燥热阴虚的消渴,是较为常用的选择。
尤其是上消、下消这两个类型,可能部分读者不太了解。其实,这是按照脏腑进行的分类。“上消”属肺阴不足,主要表现为喝水多;“中消”属脾阴不足,最明显的表现是吃得多;“下消”属肾阴不足,主要区别是小便过多、容易消瘦。
能用到天冬的是上消、下消。上消可用天冬、麦冬、天花粉、知母、黄芩;下消可用天冬、生地黄、玄参、覆盆子、桑螵蛸配伍。除此之外,气阴两虚的消渴,可用天冬、党参、黄芪、生地黄、麦冬一起益气养阴。
四、天冬润肠通便
大肠津液干枯会导致大便不通,天冬味甘多汁,能滋阴生津润燥,兼能清热降火,因此津枯兼热的大便燥结更适合用天冬。
属于阴虚有热者,可用天冬、麦冬、生地黄、黑芝麻、牛奶一起养生;属于血虚有热者,可用天冬、当归、蜂蜜一起养生,部分典籍记载此方法需加生何首乌,是否使用需仔细斟酌;属于血、阴两虚者,可用天冬配伍麦冬、当归、麻仁、生地黄、蜂蜜一起养生。
说了这么多天冬的特点,我们也要了解其使用禁忌。天冬虽为常用中药,但不可多用,一般来说,6至15克即可。脾胃有寒而泄泻、外感风寒而咳者,不宜使用天冬。此外,天冬不能用铁器煮,且使用天冬时不宜吃鲫鱼。
天冬是常用中药材,也是养生延年的上佳之选。但根据中医文化的理念,认清自身体质,合理选择养生之物才是关键。
金勺子配资-炒股配资技巧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-配资指数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